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清明时节,踏青去。我,一个高中生,名不重要,暂且称我为“风”。和我同窗多年的挚友“雨”,我们约定了一同去郊外踏青,感受春天的气息。
清早,我和雨踏出家门,天边初阳如同刚出炉的金饼,散发着温暖。我们一路谈笑风生,不知觉中,便到了郊外那片绿油油的草地。风拂过,带着些许凉意,却也夹杂着泥土的芬芳。
“看那柳条垂丝,古人云‘拂堤杨柳醉春烟’,真乃一景也。”雨感慨着,他的眼里映着那丝丝垂柳,似乎被古人的诗句感染。
我笑着点头,“是啊,这春意,比酒还醉人。”我们的对话间,仿佛能听见花开的声音,是那么的静谧而美好。
我们继续前行,穿过一片桃林,桃花如霞,争妍斗艳。我不禁吟道: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”雨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,说:“你这比喻用得妙,不过汪伦之情,恐我们还未能及。”
我们在桃花下席地而坐,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,各自挥毫泼墨,一幅春日赏花图渐渐成型。雨的笔法细腻,我则更喜欢大刀阔斧的挥洒。我们虽风格迥异,却都沉浸在这份和谐之中。
午后,太阳爬上了中天,我们寻了一处阴凉,吃着家里带来的点心,闲话家常。雨忽然提起:“你知道吗,踏青不仅是游赏,自古以来也是人们祭祖的一部分。”
我点头应和:“是啊,‘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’,清明节不仅仅是个节日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。”我们的对话,如同这春日里的清风,不紧不慢,却又深入人心。
傍晚时分,我们踏上了归途。夕阳如火,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。我们没有再言语,似乎都在回味这一天的点点滴滴。回到家门口,雨对我说:“明年清明,我们再来。”我笑着答应了。
这天,我们不仅仅是在踏青,更是在寻觅历史的足迹,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清明踏青,不只是春日的活动,更是心灵的一次洗礼。